在以中国为起源地的东亚传统文化里,人们推崇的是“父老为上”,历有“长兄为父”的说法,和“尊老爱幼”的美德,另有宋代包公称自己的嫂子为“嫂娘”的传说,更有“父为子纲”的伦理约束。此些为“礼”。但在西方文化里,“lady first”已成为每位男士的口头禅,并被男士视为美德。
在泰坦尼克号即将淹没的危急时刻,人们把生的希望留给妇女和儿童,让她们乘小船逃生。在汉语语言、和英语语言里,人们都把“祖国”代称为“她”。
这反映了我们对母亲的敬仰,和对女性的尊重。西方文化强调平等和隐私,这在词汇里也有所反映。“哥姐”、“弟妹”让人们知道了同胞手足间的长幼关系。
这是一种爱“刨根问底儿”的中国文化。可“sister”、“brother”并没有告诉我们这内里的长幼关系,这是隐私,也是平等。在汉语里,家庭成员、亲戚关系的词汇,将成员间的关系和长幼关系,交接得十分清楚,如“娘舅”和“姑父”,“大伯”(我们东北话叫“大爷”)和“叔叔”, “堂弟/兄”和“表弟/兄”,“嫂子”和“大姑嫂”,如此等等。
而在英语中,把长一辈的男性亲戚除了父亲之外都称为“uncle”,除了母亲之外的女性都叫“aunt”,有些词甚至连性别都不分,如“cousin”可以指“堂/表兄/弟/姐/妹”。随着时代的进步、科技通讯的生长,和与世界的接触,新的词汇,层出不停,原来词汇的寄义也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。“叔叔”一词,现在已经不再仅仅表现比你父亲年事小的尊长了。
我今年已经年过花甲,去商店购物时,十七八岁的售货员,险些都是叫我“叔叔”。按已往该喊我“爷爷”才对,是吧。
我们每个国人都为我们国产的儒家文化、汉语语言,以及她们对周边国家的影响而感应无比自豪。可随着“歼20”的上天,和“瓦良格”的下水,另有几多中华民族所推崇的儒家理念存在于国人的心里,并反映在我们的行为上呢?“尊老”一词不再被人们提起,成了落伍的代名词,“小太阳”成了社会关注的中心。“尊师”没有了,被“一切为了学生,为了学生的一切”所替代。
“去其糟粕”是对的,可是我们又保留了几多文化“英华”呢?。
本文来源:贝博bb-www.ruidibio.com